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信息 >> 行业新闻

经济学评价的中医药意义

药物经济学是在医药费用迅猛上涨日益成为社会、组织、个人的沉重负担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分析开始被引入医药领域而逐步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新兴、交叉性的应用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

  必要的评价

药物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重视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已将其评价作为与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同等重要的药品上市的标准(非强制性),作为强制性的报销决策和纳入基本治疗计划的前提条件,以及开药决策、卫生决策的依据。

截至目前,药物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面。经济学评价是对医药干预方案的成本和结果进行识别、计量和比较,进而判定可供选择的方案的经济性,其成本和收益的计量全面考虑和计入包括用药不良反应等在内的干预方案的安全性,以及包括对生命质量、健康状况及生存时间等多维度、多方面作用和影响的有效性,因此所提供的经济性与否的评价结论与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是全面、综合反映医药干预方案安全、有效、经济的判定依据。

中医药领域运用

当今社会,全球的用药追求与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回归自然,崇尚天然;循证(循证医学、循证药学);有效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重大慢病的治疗、亚健康的治疗、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新的用药需求;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等等。而中药是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中药离开中医理论指导就不再成为中药,其特点和优势也与中医的优势紧密相连。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有诸多突出特点:不仅能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杂症,且在解决亚健康问题方面优势突出;防治外感热病,即诸如流行性乙脑、麻疹、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可主要凭借望闻问切确定病情,低成本、无创伤性地做出诊断;提倡“整体调节”,注重疾病的标本兼治、个性化治疗;兼具养生、保健和治疗之功效等。此外,随着化学类药品研发的“三高一长”(高技术、高成本、高风险、周期长)特征日益突出,中药新药研发日益被视为可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及研发周期的创新突破点,由此可望有效控制药品成本或费用。

可见,在全球四大方面用药追求中,中医药比西医药在回归自然、有效解决重大慢病、亚健康等方面以及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三方面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但在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备受重视和迅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在医保报销药品、基本药物遴选以及药品价格制定等环节日益重视证据的国内环境中,如果不能提供证明中医药上述优势的证据,势必影响中医药的广泛认同和使用。

只有符合安全、有效、经济、适当要求的药品,才可能也应该被更多地认同和使用。在国际市场上,向不承认中医药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等提供证据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且需经历较长时间探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内及其他给予中医药合法地位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干预方案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可望有效促进中医药发展。

在中医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干预方案的收益至关重要。

与西医药针对性、靶向性较强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中医药通常表现为多靶点作用,对机体的作用和影响面较宽,且作用较为长远,要充分考虑和计入中医药干预方案的“治本”、综合调理等收益,充分考虑其作用与影响的所有方面及足够长的作用与影响时间。任何人为的时间、作用面的减少,所得收益都是不全面的,最终的经济性评价结果都可能失实甚至误导决策。单纯以西医药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时间为标准,进行中、西医药不同干预方案的比较,则可能存在对中医药干预方案收益的疏漏,从而降低中医药干预方案经济性,其结果可能对中医药发展造成致命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