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信息 >> 行业新闻

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大见成效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经过6年努力,该省建立起省、市中医药发展的议事协调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格局;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对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同时在深化医改中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中医药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六年全省财政投入33.5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11.44亿元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省里及大部分市成立了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医药工作进行研究和协商,加强统筹,强化调控,提高中医药管理效能。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建设强省决定,制订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逐步加大财政对中医经费投入。2006~2011年,全省财政中医药事业经费共计投入33.55亿元,仅2011年就达8.5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98%。这其中省级财政中医事业经费共计投入11.44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43%。还设立中医药强省专项资金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完善了中医药机构设置并增加人员编制。增加省中医药局处室和编制,要求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不低于25%。省发改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在各自领域中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建设。

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

去年全省中医院诊疗总人次5714万,治未病服务人次300万

在构建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中,广东形成以城市综合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院为骨干,以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服务体系。

广东全省现有中医机构2017个,其中县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56家;中医医院病床数3.13万张,较2005年增长53.6%;全省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3%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1年全省中医医院诊疗总人次5714.2万,出院人次93万,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1%和116%。

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省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完成。打造了中医妇科、内分泌、脑病、骨伤、康复、肝病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医疗服务名牌,形成提供中医医疗、保健、预防、养生服务的平台。

2008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后,先后设立3个示范试点区、35个试点单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试点网络格局。积极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中医特色优势、个性化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同时将12项服务纳入“治未病”服务试行收费范围。“治未病”服务人次由2007年25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300万人次,增加了10倍多。

中药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全国最多,中药材出口占全国近一半

目前,广东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中药企业共有21个,涉及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之首。广东还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商品集散地,中药材出口占全国的45%,中成药总产值由2005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7亿元,中药饮片总产值由18亿元增长到45亿元,分别增长了163%、149%。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广药”品牌。广药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康美药业、致信药业晋升为中国中药饮片龙头企业。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并逐步向“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

中医药产业已逐步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转变,与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养生、美容、研发、培训、文化、信息等服务产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实现了中医药产业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的全面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上新水平

19个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十一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4项

通过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实施省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等有效举措,广东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广东目前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中药现代化系列创新平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和项目,初步形成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拥有落户广东省中医院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技部批准的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广东)基地、19个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并且建成3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25个国家县级中医院重点建设单位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发表中医药科研论文2.13万篇,是“十五”期间的1.5倍,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4项,是“十五”期间的1.5倍;“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已举办7届,搭建了高水平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

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形式

中医药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规模居全国前列

广东全省以“名中医工程”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形成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格局。

中医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全省开设中医药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数全国第一,中医药类本科生招生规模居全国前列,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居全国首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整体水平评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排名全国第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省政府首次授予100位名中医特殊津贴,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强了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19个传承工作室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

10家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19个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广东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研究、建设工作,形成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成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平台;粤港主流媒体依托省内各级中医药机构,办中医养生保健栏目;10家中医院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19家单位成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入围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有17项,其中5项为国家级。

广东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以医带药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开展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加强对中药出口企业的服务和扶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作用和毗邻港澳台地缘优势,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粤港澳台中医药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医药国际合作渠道开辟和拓展,使岭南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进一步提高。6年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开展中医药交流项目334个,合作项目4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