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中医脉象之沉脉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

在早期的《内经》、《难经》等书,沉与石常常并称,做为形容脉象的互用字,后来除去在“季节脉”中用“冬石”这个提法外,一般就不用石字了。“如石投水”作为形容脉体在下又有下沉趋势的客观描述方法,后世倒是经常使用的。《内经》、《难经》虽然经常提到沉脉在季节脉中冬季主要使用“石”来形容,但对它的脉形描述却有时不甚显豁。没有“春弦”、“秋毛”那样明确。例如:“冬胃循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钩日夏病,钩甚日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这肯定了冬天的脉是石脉,但对肾脉之形的描述却是较为庞杂的,而且不易得其要领。《内经》说:“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紧,日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日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日营,反此者病。帝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难经》说:“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循,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循滑,如雀之啄日平。啄之连属,其中微曲日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日死。冬脉微石日平,石多胃气少日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难经_第十五难》)作为脉象的明确指标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另外,《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日石。”对此今日亦不必强作解人。

康应辰《医学探髓》说:“沉脉亦以部位言。”所以说沉脉的含义,只是脉的部位,而不应当含有其它性质,这是沉脉的定义和界说。如果在其中加入其它素质则必将引起概念混乱,界限不清等问题,不但影响沉脉指标的标准性,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因为沉是脉的独立的素质之一,又是纲领性的脉,如果沉脉的概念不清,必还会引起一系列与沉脉有关的许多脉象的性质的指标的准确性,问题就会非常复杂而谬误百出,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内》、《难》虽屡屡言及沉脉,但对脉形的论述却是不十分清晰的。仲景对脉“沉”的说解,见《伤寒论・平脉法》:“迟缓相搏名日沉。”。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沉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提出的:“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浮脉的论述恰恰相反,以说明其脉位深在,故尔最为合理。王叔和此说得到后来的最广泛的支持和采用。例如:《千金方》、《活人书》、《察病指南》、《脉诀刊误》、《脉诀指掌》、《难经集注》、《太索脉秘诀》、《脉诀汇辨》、《医灯续焰》、《诊家正眼》、《四诊抉微》、《脉诀启悟注释》、《脉法统宗》等书均引载了这八个字,有的书在引用时略有出入,如:崔紫虚《脉诀》说:“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将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简化为举无按有四字,使沉脉成为举按之间截然不同,给人一种突然于沉分出现而不是渐现,且没有脉势了。崔氏之意不过为迁就四言韵语将八字简化四字,其意与《脉经》没有分别,由于简化的有些不当,于是有失实之弊。《外科精义》说;“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将有余改为方见,既与不足,不相对应,又于位置深浅与趋势不能反映出来,亦属于修改不当。《医经小学》说:“沉举都无按有余。”其弊亦在于迁就七言韵语,且改不足为都无,虽然改在举不在按,然而缺点是与《外科精义》类似。《医学人门》作:“沉按有余举则无。”意与刘纯等。《诊宗三昧》说:“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说法与《脉经》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些词费罢了。总之“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八字概括了脉位的深浅,指法在动的状态下所得的“信息”,不但体现出脉形,亦反映出脉势,与浮脉的解释对照比勘,更为清晰明朗,两者形象,昭然不疑。对于沉脉的位置,古人亦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描述,例如崔氏《脉诀》说:“按之至骨”《脉诀刊误》说:“在肌肉之下。”《伤寒六书》说:“沉,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濒湖脉学》说:“重手按至筋骨方得。”《四言举耍》说:“近于筋骨。”《脉语》说:“沉自肌肉之下得之。”《医宗说约》说:“沉于肉下。”《脉诀汇辨》说:“沉行筋骨。”《医宗必读》说:“沉脉行于筋间。”《诊象正眼》说:“沉行筋骨。”《四诊抉微》亦说:“沉行筋骨。”《医宗金鉴》亦说:“筋骨取之而得者,谓之沉脉。”《脉诀启悟注释》说:“沉行筋骨。”《医碥》说:“候之于筋骨之间乃得之者,谓之沉。”《沈氏尊生书》说:“按至肌肉以下,着于筋骨之间。”《脉学辑要》引王士亨说:沉脉之状,取之于肌肉之下得之。”《脉法统宗》说:“得之于筋骨之间。”《三指禅》说:按至筋骨乃得。”又说:“沉居筋骨。”《医醇剩义》说:“按至筋骨。”《脉如》说:“意力于筋骨之间。”《医学实在易》说:“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诊脉三十二辨》说:“至筋骨乃得。”这里说的“肌肉之下”、“近于筋骨”、“沉行筋骨”、“筋骨之间”等等,亦不是通过解剖而得出的结果,只是概念式的说明,形容脉位的深在而已,不可“胶柱鼓瑟”。亦有些形容过甚而致不当的,如:《难经集注》引丁德用说:“谓脉循行贴节辅骨,名日沉。”《三指禅》又说:“沉居筋骨,著骨推筋方得。”这就混同于伏脉了。

从指法上讲,亦有不少论述。大抵是要求重取。《脉经》说:“一日重按乃得。”《千金方》亦引用了这一说解。《察病指南》亦说:“重按乃得。”《诊家枢要》说:“重手乃得。”其他脉学诸书如《脉诀刊误》、《伤寒六书》、《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寿世保元》、《景岳垒书》、《通雅脉考》、《医宗说约》、《四明心法》、《医灯续焰》、《医宗必读》、《诊宗三昧》、《医单真传》、《四诊抉微》、《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舒诏《辨脉篇》、《三指禅》、《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等书都有重手之说。文字虽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却与《脉经》“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个别的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岳全书》说:“轻手不见,重取乃得。”《通雅,脉考》说:“轻举则无,重按乃得。”《四明心法》说:“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都有将轻重绝对起来之弊。当然,沉脉强调重手取之是对的,但绝对化了就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产生了某种矛盾,既对脉位的说明没有特殊的长处,又湮没了脉势,所以这类说法是有流弊的。对比《医灯续焰》说得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势,《脉经》所谓‘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将重手指法所得的不只是脉位,更强较脉势,并将重手这个具体指法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经典说法结合了起来,这就使重手指法这一技术性的方法取得正确的解释而无流弊。

对于沉脉,古人亦有客观形象的比喻。由于《内经》、《难经》有“石”的这一称谓,所以后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词汇来形容沉脉。这是因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潜的脉势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显重实的脉位脉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都说是“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诊脉三十二辨》“其”作“於”。《脉诀汇辨》说:“如水投石。”《新著四言脉诀》、《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如之。《医家真传》作“如石下沉。”《四诊抉微》说:“如水投石,必极其底”。《脉法统宗》说:“如石坠水。”《三指禅》引杨氏说:“如石沉水底。”《脉如》说:“如石沉水,必极其底。”文字虽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对沉脉的形象描述还有《脉诀》的“状如烂绵”,这个说法《外科精义》曾引用,但这种譬喻不恰当,《脉诀刊误》曾做了批判分析说-:“烂绵乃弱脉,非沉也。”这种指正是对的。《濒湖脉学》引杨氏作:“如绵裹砂,内刚外柔。”较为合理,《四诊抉微》与《诊脉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说。《脉如》只引用了”外柔内刚”。

另外,《脉法统宗》在“如石坠水”之下又说:“如水罩沙。”亦可备参考。历代脉学书亦有对沉脉脉形的一些片面、错误、词费及过于简单的说法。除前面提到《脉诀》的“状如烂绵”以外,如《脉诀》说:“寻之似有,举之全无。”这将沉脉说成是微渺难寻的了。受其影响,《崔氏脉诀》于是又有“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之说,将一个常见的脉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脉诀》又有“缓度三关”之说,沉是个脉位问题,缓是个频率问题,二者相混,概念不清。《诊宗三昧》说:“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纵之不即应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脉搏跳动,想以此来进一步讲清楚沉脉,但张氏前而还有“轻取不应,重按乃得”等语,沉脉的脉形本来可以算是说明的了,最后加上这句“纵之不即应指”,很容易造成与戢止的脉相混,实际是多余而易生误解的。从《医学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脉,其弊亦与解浮脉等,造语过简,不解决问题。《脉如》说:“按之愈实”,有与实相混之弊。至于刘纯在《医经小学》中的:“沉举都无按有余”,受七言韵语的影响,不但迁就形式,语意不明,而且“以辞害意”了。

此外古人对浮沉二脉还有些比喻,如浮脉法天,沉脉法地;浮象火炎上,沉象水润下等等,过于抽象,对脉理或有说明意义,而对于脉形则实际意义不大。浮沉二脉从《内经》起就是“对举”的,实际含有中,中是正常脉,故不具论。但《难经》于浮、中、沉三级的分诀以外,由于《难经》主张浮沉分级法以候五脏,故尔在第五难中有五级的分法:“然缸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