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官方教育--清代

机构设置

清代受清政府废止针灸科及西学传入的影响,针灸教育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时期的针灸教育与管理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公元1644年~1822年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有所发展的时期,公元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从此之后,针灸医学便处于日趋衰落的境地。

清政府虽然不如前朝历代政府那样重视针灸,但在公元1822年以前太医院中仍设立针灸科。医药教育(包括针灸)则分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为教授内监之习医学者,外教习为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之习医学者。太医院开始有十一科,包括针灸科在内,公元1797年,太医院将十二科缩减为九科,其中仍有针灸科。清朝前半期的针灸教育仍有官方教育的成份,各府、州、县设置医学,主管地方医学教育。公元1822年以后,由于清政府下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故针灸教育之责完全流入民间。

清太医院印

清太医院                                 清太医院印                         清道光皇帝禁针诏

教材

清代与明代要求大致相同,但实际上所习课目主要是《医宗金鉴》、张景岳《类经》及《类经图翼》、《本草纲目》,而至晚清考试则多从《医宗金鉴》出题。从清代的针灸文献看,也是受《医宗金鉴》、《类经图翼》影响最大,许多针灸书实际上就是此二书化裁而来。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医宗金鉴》                 《类经图翼》

《医宗金鉴》                 《类经图翼》

教学方法

清代医学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太医院使(最高行政官)张仲元奏请开办太医院医学堂,以培养新型的中西医高级人才。学生分为“中学班”、“高等班”两班,每班各六十人。其中中学班五年制,学习科目以中医传统课目为主,兼学西医基础知识;高等班为八年制,主要学习西医课目,兼学中医临床及中医基础。并且制定相应的《太医院开办医学堂章程》,明确提出“智育、体育、德育三者并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培养智、体、德并重的中西医学结合通才的培养模式的确是一个创举。不过从时间上看,恐怕第一届学生都没能毕业。

考试方法

凡到太医院学习者,通常要经六品以上同乡官员推荐,满人要经该管佐领推荐,并由本院医官作保,由首领官而试,粗知医理,且通晓北京话,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标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凡肄业一年以上,经季考3次,名列一等者,遇粮生有缺,可呈报礼部递补,不再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