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导
一、胰岛素治疗
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普通胰岛素(ri)、中效珠蛋白胰岛素(nph)和长效鱼精蛋白胰岛素(pzl)。
.剂 量
新患儿开始治疗时可用ri 0.~
.0iu/(kg·d);年龄<
岁者用0.
u/(kg·d),总量分
~
次注射。每次于进餐前
0~
0min皮下注射。参考残余β细胞功能,如空腹c肽过低者及病程较长者,早餐前用量偏大,中、晚餐前用量可相等。
混合胰岛素(ri/nph)治疗:每日可注射 次,早餐前注射量占总量的 / ,晚餐前占 / ,一般ri与nph之比不大于 : ,残余β细胞功能较好者可用 0:70,一般用0:0者效果好。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效胰岛素。用混合胰岛素治疗者,若午餐前血糖经常≥ . mmol/l,可在午餐前加用小量ri( ~ iu欲)。
短效与长效胰岛素(ri/pzl)混合治疗:儿科应用较少,一般用于病程较长、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多及需要长效胰岛素提供胰岛素基础量的患儿,可以在ri一日注射 ~ 次的基础上,在早餐前或晚餐前的则中加入pzi混合注射;二者的比例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需ri:pzi≥ : 0。
.剂量调整
根据血糖(有条件的单位可测定早晨空腹、早餐后
h、午餐后
h、晚餐后
h及睡前的全血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按需调整胰岛素剂量。
ri的调整 早餐前用量:参照第一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午餐前用量:参照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晚餐前用量:参照第三段尿和睡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睡前用量:参照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
短、中效胰岛素混合治疗的调整 早餐前ri及晚餐前ri调整:同上述ri的调整方法,早餐前nph根据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调整。晚餐前nph根据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调整。
.注射部位
双上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腹壁等部位为宜。应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每针每行间距均为
cm。以防止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发生局部皮下组织的纤维化或萎缩。
二、计划饮食
糖尿病儿童饮食计划原则是应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根据患儿家庭饮食习惯进行适当限制和灵活掌握。
每日所需热量= 8 +年龄x( 90- 0)kj [ 000+年龄x(70- 00)kca )。年龄偏小、较瘦的儿童应选择较高的热卡,< 岁儿童用每岁 8. kj( 00kcal),随年龄而递减;而年龄偏大、较胖,特别是青春期女孩则宜用较低的热卡,可每岁 09. ~ .0kj(0 ~60kcal),总热量≤8 68kj/d(≤ 000kcal/d)。运动量特大者可用较高热量,热量的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0%~%;蛋白质 %~ 0%;脂肪占 %~ 0%。
食物成分中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应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最好摄人足够的蔬菜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每日每餐的热量分配应基本固定,可以分为早餐占 /,午餐和晚餐各占 /,每餐中留少量作为餐间点心,并按时定量进餐。不能按时进餐时必须测餐前血搪调整胰岛素或进餐量。
三、运动治疗
初诊的糖尿病儿童在搪代谢紊乱阶段,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年龄、运动能力安排适当的项目,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运动时需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的凋整或运动前加餐(如在第四节上体育课时),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在酮症酸中毒时不宜进行任何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肥胖的发生,调节血脂,增强体质等,对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四、糖尿病患儿的教育及心理治疗
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对患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教育。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住院期间应对家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首先是治疗的必需技能,如胰岛素注射、饮食安排,血糖及尿糖监测等,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恐惧、紧张情绪等进行细致的解释和安慰,长期治疗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等,糖尿病教育应逐步加深内容,使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防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五、自我监测
出院患儿应做好家庭记录,包括:饮食、胰岛素用量,血糖,尿糖、尿酮体的检查结果及参加活动等情况,有助于每次门诊复查时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病情及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血糖及尿糖
血糖或尿糖每天测
~
次,至少
次。
.血 脂
糖尿病患儿常有脂代谢紊乱,应在开始诊断及治疗后进行监测,最好每半年监测
次,以便及时纠正异常改变,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hbaic)
正常值≤6%。应
~
个月测
次,
年至少
~6次。
- 上一篇:癫痫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 下一篇:尿道炎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