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近代名医--沈仲圭

生平简介

沈仲圭,浙江杭州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7年。1918年拜王香岩为师。1928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1930年,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1932年,在中国医学院任教。1938年,任北碚中医院院长。建国后,在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奉调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

生平著作

沈仲圭,浙江杭州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7年。1918年拜王香岩为师。1928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1930年,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1932年,在中国医学院任教。1938年,任北碚中医院院长。建国后,在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奉调入中医研究院,在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著有《临床内科方汇》、《温病概要》、《临床实用中医方剂学》、《新经验方》等。

学术思想

沈仲圭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伤寒与温病相统一。他说,读书是掌握理论知识,临证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基本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本,辄尔悬壶,以人命为尝试,则难免误诊误治。反之,有了一定的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也易误事。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医学理论必须时时和临床相印证,体会才能深刻。如他认为《温病条辨?上焦篇》十八条所云“温毒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一句,吴氏用普济消毒饮为何如此加减?盖因病在上焦,故减去升麻、柴胡升提之品;发病一、二日去大苦大寒之芩连,以免引邪入里;三、四日后内热之邪转盛,再加入芩连以清内热。总之,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临床疗效。

沈仲圭认为伤寒、温病本是一体,不应另立门户。温病学说是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能补充《伤寒论》的不足,又与《伤寒论》互为补充,使外感病的治疗更为完善。

临床经验

对于门脉性肝硬化腹水(即臌胀)的治疗,沈仲圭认为用泄水峻剂,如大戟、芫花、甘遂之类,虽能水去腹小,但不久又复膨胀,反复施用,元气大伤,终至不救。故治此症必须“和肝补脾”,殊为切当。沈仲圭还曾用赞化血余丹治愈阳痿一例。患者李某,广西梧州某厂工人,患阳痿已数年,伴有腰酸腿软,心悸失眠等症,来信要求处方。沈仲圭认为系心肾两亏,拟赞化血余丹加减,并改为汤剂。患者服用月余,诸症消失。赞化血余丹,方用血余、熟地各24克,首乌(牛乳拌蒸)、核桃肉、苁蓉、茯苓、小茴香、巴戟、杜仲、菟丝子、鹿角胶(炒珠)、当归、枸杞各12克,人参6克。照方十倍量,炼蜜为丸,每丸9~15克,饭前服。功能补气血,乌须发,壮形体。此方补而不峻,滋而不腻,有补气血、益肝肾之效。

沈仲圭精于治疗温病及虚证,善用补虚之法,并擅长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如他对虚劳咳血形瘦便溏的治疗,自拟清肺保金、扶元培土、益阴平肝之剂。药用西洋参3克、麦冬9克、燕窝6克、冬虫夏草9克、阿胶10克、百合12克、山药15克、川贝6克、甜杏仁6克、款冬花6克、生地炭20克、琼玉膏一匙,疗效尤佳。对于方剂的加减运用,他强调临床选方要准确,方剂加减要得当,务必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加减不能无则,亦须避免照搬成方。漫无边际的加减,每致原方功能改变,轻者影响疗效,重则转为危候。比如仲景桂枝汤,本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专方。若倍芍药加饴糖,即成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小建中汤,再用于太阳中风证何能取效?当然照搬成方,疗效亦不会高,因同患一种病,由于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患病时间|<< << <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