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近代名医--任应秋

任应秋    任应秋,字鸿宾,四川省江津县人,生于1914年,卒于1984年。幼读经史,17岁师从当地名医刘有余学习。1933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侍诊于泸上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蒋文芳、郭柏良等。建国后,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任教务主任。1957年,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兼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著有《内经十讲》、《中医各家学说》等。

学术思想

任应秋在精研《素问》七篇大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医运气学说。他认为中医学一向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很重,四季气候变化,对人身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他下大力从这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明探讨气象变化规律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古代有二十四节气的确定、阴阳历调整的成功以及重要天象的详实记录等,可以为运气学说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基于此,任应秋第一次将运气学说的概念表述为,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他进一步指出,五运是探讨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动规律。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象活动的规律问题。

而且,他认为运气学说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古代的唯物论者是明确地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提出来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也就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即企图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用五行的观点分析事物,也就不自觉地体现了从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想。以此认识人体,将脏腑划分阴阳、分属于五行,如肝木之盛于春,心火之盛于夏,都是贵;肝木之衰于秋,心火之衰于冬,都是贱。更贵更贱,也即五行的互为生克,阴阳的互为盛衰。脏腑之间所构成的动态平衡,既与阴阳五行的相对稳定规律没有两样,因而便可以用阴阳五行互为贵贱的道理,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从现代自然科学来分析,运气学说具有大系统理论的思想。它立足于全局,把涉及生态系统的广大复杂多变量的诸因素,如时间、空间、气象、地理、体质、生物学等,根据整体观、动态观和相互联系的观点,结合六气发病的因果关系,做为一个大系统来考察。又根据比较的原则,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子系统和六种致病情况,通过五六相合的协调原则,抽象推演,由博返约,把六气直接伤人和六气相兼致病造成人体脏腑经脉病变的情况综合起来,概括出六气致病的模型,定出病机和治则,把系统的最优化落实到疾病的诊治上。

临床经验

任应秋认为阴阳双方,阳为主导。他多次强调,阳气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国学术文化、中医学术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导思想。因此,任氏临证强调阴阳虚实分治。如对中风一病,一般多以中经络、中脏腑、闭证、脱证为辨证纲要,但他认为不能忽视阴阳虚实之辨。他大力推崇王节斋的阴虚中风、叶天士的阳虚中风之辨并有所创新。认为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需重佐以活血。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其经,这是治中风病的最吃紧处。他的宗脏腑、重阳气、别阴阳虚实的辨证思想,既有别于伤寒学派以阴阳分寒热,也有异于河间学派学派以阴阳别表里,是他对辨证论治理论颇具特色的阐发。

后世影响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事业30余年,受诲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他在中医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四个领域的学术贡献,足以为后人称道,不愧为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和中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