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解毒膏方 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市南菁化工厂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典籍 >> 脉经

《脉经》的流传

脉经》著成后即见传于世,高湛《养生论》说:“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见《太平御览》及《册府元龟》)其后《名医传》、《医说》等都有传述。见于志书者隋唐以来如《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祟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等都有所著录,宋以后官私目录著录者就更多了。脉学著作引证《脉经》的尤甚,指不胜屈。在医学名著中如《干金方》就全文转引了《脉经》二十四脉的全文,宋代校刊医书,亦有《脉经》在内。

《脉经》虽然见传于世,但由于文辞古奥而且卷帙亦较多,在古代传抄不易,一般医家能诵习的并不普遍,而且代远年湮,传抄亦有不少错误和问题,所以在北宋熙宁年间林亿等在校正刊行《脉经》时,就是根据三种都不算理想的本子经过大事整理才得以刊行的。林亿等人在序中说:“臣等各殚所学,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大抵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者,考其时而缨自破,有以第五分,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义无取,稽是二者,均之未靓厥真,各秘其所藏耳。今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枢》、《太索》、《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并《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复,补其脱漏,其篇第亦颇为改易,使以类相从,仍旧为一十卷,摁九十七篇,施之于人。俾披卷者足以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无待饮上池之水矣。”云云,可见林亿等人是根据三种本子,前两种问题很大,亦并不理想,因而又只好作大量的整理,甚至于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丁改编而成今本《脉经》的。它的主要问题看来是在很早以前就佚失了第十卷“手检图”部分,于是有以巢氏《病源》的一部分充数的,有以第五卷分成两卷再撮人一些内容以足十卷之数的,另外重复、脱漏,篇章错乱文字讹舛之处当亦不在少数。林亿等人在校勘整理以后,恢复了十卷九十七篇之数,但仍在许多地方以夹行小注的形式注明诸本对校异同,及有关文献旁校出人等,在某些地方亦有据理加以按语的情况,例如:第四卷有“臣亿等谨按,《干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叉如:第五卷有“臣亿等详水下二刻疑、检旧本如此”等等。林亿等校刊印行的《脉经》第十卷手检图,图仍是缺少文字亦不完整系统。

北宋时《脉经》刊行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普及,原因一是古奥难读,二是购求亦较昂贵(后刊行小字本后会好些),而最主要的是自五代北宋以来,出现了冒王叔和之名伪撰的《脉诀》。《脉诀》虽然俚俗谬误但通俗易懂,歌诀的形式易记,一般人就认为是王叔和的著作而极其通行。《脉经》反而少有人问津,后来虽能经过很多有识之士的著文著书批判《脉诀》之伪,辨明《脉经》才是主叔和的著作,但终因《脉经》“曲高和寡”在传习上总是不及《脉诀》之广,流布上亦不及《脉诀》之多,直至明李时珍据《脉经》以著《濒湖脉学》亦采用歌诀形式,深人浅出以绍叔和之学,才分《脉诀》之席,这时脉学著作亦渐多,而且主要是祖述王叔和的。尽管如此,《脉诀》并没有被完全否定掉,在世俗上仍有市场,只看坊本《难经脉诀》之多就可以想见了。

我们还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证实《脉经》传习流布的问题,一是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脉诀》是伪撰主要是由于它俚俗谬误,但他们并非都是认真读过《脉经》的;二是从版本流传上来看《脉经》的传布确实不理想。前一个问题例如宋・陈言《三因方》序脉说:“六朝时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懈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瓿,正道翳于波辞,良可叹息。”云云。可见他是批判《脉诀》遵从《脉经》的,但他却在书里以七表、八里、九道论脉,表里九道之说出自《脉诀》非《脉经》所有,可见陈言是没有读过《脉经》的。又如朱熹郭长阳医书跋(按,即《伤寒补亡论跋》)说:“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高骨为关,及分寸尺阴阳之位之法,正出于《脉经》,可见朱熹亦是没有认真读一读《脉经》的。遵《脉经》,批《脉诀》,发议论,为著作的人都没好好读《脉经》,又伺怪夫俗医只知有《脉缺》!后一个问题如束・陈孔硕广西清司重刻《脉经》序说:“乃知《脉诀》出而《脉经》隐,医者不读,鬻者不售,板遂亦不存,今之俗医,问以王氏书(接《脉经》)则皆诵《脉决》以对。蜀人史堪以儒生名,能医。其所著方书,脾胃条引《脉诀》中语,而议之曰:“此叔和知之而未尽也。予每叹日:冤哉叔和,如史载之之工,尚引《诀》而罪《经》,馀叉何怪焉。”《脉经》刻于宋代,《脉诀》亦于宋时出,《脉诀》出而《脉经》隐,可见《脉经》自刊行起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流布。清・杨宗敬在光绪癸已景苏园复宋本《脉经》序中说:“王叔和《脉经》十卷,《隋志》无著录,《新唐志》同,而《旧唐志》仅有二卷之本。今此宋林亿等所谓好事之家仅有存者。故五代高阳生《脉诀》得而托之。然自熙宁颁布以后,《脉诀》仍自盛行,直至元戴启宗为《刊误》始昭然知《脉诀》非叔和书。顾《脉经》虽一刊于熙宁,再刊于绍圣,三刊于广西渭司,四刊于濠梁何氏,元泰定间又刊于龙兴懦学,而传习者终稀(据诸家叙录可见)。良以经旨渊奥,非贯穿素、曼、扁、陀者未易领取。明代毕玉、袁表、沈际飞诸本皆从泰定出而夺误尤甚,唯吴勉学《医统正脉》所收,取源于何氏,至今尚有存者,而《四库提要》乃未收此书,殊不可解。嘉庆间阮文选公始得影钞何氏本,著于未收书中,惜未翻雕传世,金山钱氏《指海》叉以袁刻录入,亦未为善本,坊间所行,更无论矣。杨氏为著名古籍收藏研究与目录学专家,他从日本访回的宋何氏原刊本《脉经》十卷,中土早佚,由他据以监刻的景苏园复宋本是现在易于见到的《脉经》善本,一九五八年曾由科技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一般学者易于购求。

由于《脉经》对脉法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贡献,解决了诊脉中的实际问题,书出后就得到流传,尽管宋以来“《脉诀》出而《脉经》隐”,尽管《脉诀》错谬百出,但二十四脉之名基本上是取之于叔和的,亦是独诊寸口之法,它伪是事实,水平低是事实,但它总还是《脉经》所建立的后世脉法的性质的而非其它。至于其余各家脉学著作亦取法于叔和,《脉诀》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脉经》的流传,但没有影响《脉经》所建立的后世脉法的“法脉”。至明・李时珍在批判《脉诀》的基础上著《濒湖脉学》,得到出乎预料的成功和推广。其他各家著述亦日多,同时亦都是叔和遗法。可以这样认为,后人直接读《脉经》的虽不多,但可以说读的都是属于《脉经》的第二手著作,另外,《脉经》的流传虽不够理想,但始终没有中断(历代刊本可证),高水平的医家还是在一直传诵而不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