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表达白细胞介素21的CI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研究内源表达白细胞介素21(IL-21)对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抗白血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指出,内源表达IL-21的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其受体的表达,增加穿孔素、颗粒酶B、FasL、IFN-γ和TNF-α的表达而实现的。该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2013年第93卷第4期上。
采集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构建表达IL-2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CIK细胞并鉴定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杀伤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作用;半定量反转录(RT)-PCR法检测CIK细胞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3、穿孔素、颗粒酶A、颗粒酶B、Fas配体(FasL)和NKG2D分子(NKG2D)的mRNA表达;流式直接免疫标记法检测CIK细胞免疫表型、细胞表面IL-21受体(IL-21 R)、FasL及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
经酶切与测序鉴定,IL-21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共转染CIK细胞中有目的基因IL-21的表达。(1)与空载体组相比,内源表达IL-21组总的细胞增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阳性细胞数高于空载体组(24.60%±2.10%比16.95%±4.70%,P=0.042)。(2)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空载体组(58.4%±8.3%比23.3%±2.8%,P=0.009),作用第5天时,杀伤作用仍能维持在61.2%±6.2%(P=0.003),相比外源性IL-21作用的CIK细胞的杀伤率(44.6%±8.3%比22.8%±2.8%,P=0.034)更强,而且作用时间更长久。(3)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IL-21R的表达比空载体组增加约2倍。(4)与空载体组比较,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IFN-γ和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约1.5倍,穿孔素、颗粒酶B、FasL mRNA的表达量升高近2倍,颗粒酶A、TNF-β和NKG2D mRNA的表达与空载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蛋白质表达的检测发现:内源表达IL-21组CIK细胞表面FasL、穿孔素、颗粒酶B、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0.56%±0.37%比0.06%±0.02%、25.86%±6.13%比12.23%±2.35%、37.58%±2.30%比14.56%±1.36%、(55.3 ±3.5)ng/L比(23.2 ±5.6)ng/L、(15.6 ±0.6)μg/L比(5.6±0.6)μg/L,均P<0.05]。